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詹志禹:錯愛孩子的4種方法 -愛與代工

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411-?page=4

有位名人寫文章說: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這篇文章在網路上流傳很廣,其實這句話似是而非,因為一個家如果只有講愛而不講理,這個家很快就會分崩離析。
這句話的「講理」也許指的是「爭辯」或「得理不饒人」,那就有點道理。但無論如何,「講愛」與「講理」這兩件事絕不矛盾,應該要並存,本書的英文原名「愛與邏輯的教養」,充分表現親子關係當中理性與感性搭配的必要。
在我們社會的親子關係或教育系統當中,我看過太多的「愛與控制」、「愛與代工」、「愛與吹毛求疵」甚至「愛與毀滅」等現象,卻很少看到「愛與邏輯」的理想搭配,以下就是一些「愛與控制」的例子:
  一個略帶寒意的冬天,一對母女正要出門。母親:「把外套穿上!」女兒:「我不會冷!」母親:「我叫你穿上,你就給我穿上!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她大聲吼。我嚇了一跳,不是因為這個母親很大聲,而是因為這個母親是個很有聲望的小學老師,而且這個女兒已經是在研究所就讀的年紀。
有一次我在電梯裡碰到一個學生,她讀會計系,但正要去登記「教育學程」,準備將來做老師。我問她說:「你喜歡做老師嗎?」她說:「不喜歡!但我媽媽一定要我來登記,因為她認為:女生很適合當老師。」
***
  有個小男生每天放學後都要上安親班、上家教班、學一堆才藝。有一天晚上九點多了,他正在學胡琴,但頻頻打哈欠,顯得很厭惡的樣子。胡琴老師很同情他,也覺得教起來沒勁,就問他說:「你究竟對學胡琴有沒有興趣?」「不知道,你去問我媽媽!是我媽媽要我學的。」他回答道。
以上這些父母對於孩子可說非常關愛,但可惜剝奪孩子自主思考與抉擇的機會,所以是一種「控制型」的愛。
有些孩子會勉強順從,知道父母是為自己好,但內心卻又感到生氣或痛苦,長久之後會對父母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
有些孩子會強烈反抗或離家出走。有些孩子在往後人生發展不順遂的時候,會回頭怪罪父母,因為當初是由父母強迫或代替做下的決定,而父母則會以「不孝!當初我是一片苦心」做為反擊。
持平而論,做決定的人要負責;這就是為什麼《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那麼強調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我們才能要求他負責
做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抉擇的人必須要思考(評估不同途徑的得失)和有勇氣(為後果負責),所以有些人想逃避自由,其實是為了逃避抉擇的煩惱和負責任的壓力。
提供選擇的自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提供者(父母或教師)需要思考並創造不同的選擇途徑,各種選擇途徑對孩子必須是安全的,對提供者必須是自己會喜歡或可接受的。
提供者也須要擁有謹慎冒險的勇氣:孩子有些選擇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但小時候付出微小的代價,可以避免長大後付出巨大的代價;父母眼光要放遠,雙手要放開,這就是《培養小孩的責任感》最重要的原則。
再來看一點「愛與代工」的故事,以下是我認識的教師遇到的例子:
早晨上學時間,小明踏進教室。
老師:「小明!你的書包呢?」
小明:「喔喔 ——!媽媽忘了幫我背上。」
期中考結束了,老師發下考卷。
老師:「小明!你這次怎麼退步這麼多?」
小明:「喔喔 ——!媽媽忘了幫我複習。」
這個母親顯然也很愛小明,只是代替孩子做太多工作,這就是一種「代工型」的愛。有的父母因為叫不動小孩,乾脆自己做比較快,就會無所不代(如代做作業、整理書包、照顧寵物 ……),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又常抱怨小孩懶惰。其實,「每個懶惰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太過能幹的父母」。
以愛為基礎所造成的錯誤還有很多,《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提出「愛與邏輯」做為除錯妙方,的確有直指本源、明心見性的智慧。
邏輯」在這本書裡面有多重而豐富的意義,它的第一層意義可以指抉擇與後果之間的自然因果關係,例如:外頭很冷孩子出門卻不穿外套時,這個抉擇的自然後果就可能是發抖或感冒。有愛的父母當然不會不擔心,但有智慧的愛不會說:「穿上外套!不要鐵齒!」(強迫),而會說:「外頭好冷,我要穿件外套,你呢?」(示範),或說:「外頭很冷,你要穿上外套或帶件外套?」(提供選擇)。
這類方式都比較尊重,而且邀請孩子學習思考和做抉擇。孩子也有可能堅持不穿也不帶外套,這時父母應該順著邏輯讓孩子去承擔自然的後果,即使萬一感冒,也屬謹慎的冒險,因為沒有人一輩子不會感冒,而小感冒也可能有助於身體免疫力的提升。當然親子都要付出一些代價:孩子可能要挨幾針或吃藥,父母可能要花時間照護,但是孩子可能因此學得思考、判斷、選擇、負責、自主等重要特質。這些特質將來對他判斷朋友、選擇職業、甚至決定終身伴侶,都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邏輯」的第二層意義可以指「合理」。當自然後果太嚴重時,父母基於安全理由,無法容許孩子體驗自然邏輯,就可以安排人為的、合理的後果讓孩子理解和體驗。
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舉了許多很妙的例子,例如孩子揮霍無度、不知節制消費,父母就在家中設計類似銀行貸款的制度,讓孩子體驗貸款責任及銀行沒收抵押品的真實經驗。
例如孩子在大賣場盡情遊戲、吵鬧不休、不聽警告,因為他知道母親不敢把他單獨留在家裡,非要帶他一起出來購物不可;於是母親就事先約好朋友,在孩子重新玩起這個大賣場的鬧劇時,打電話請朋友過來把孩子帶回家中房間看管,這一招果然奏效。
這些人為安排的後果要頗為自然、合理、合社會邏輯,就能比一般常用的威嚇或體罰更人道、更有效用、更富創意。
在應用《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所建議的原則或策略時,可能要注意兩件事。
首先是文化差異問題:本書所提到的許多教養原則或策略都相當好,但是我們必須抓住它的基本精神,將表達出來的語言加以轉化,畢竟中文與英文的表達風格不同。
例如談到三代家庭,父母與祖父母的教養觀念有衝突時,本書建議父母要掌握自己的教養權、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要讓親子關係維持愉快而非義務、要釐清祖父母管教孫子的權限等。這些建議的確可以解決一些三代家庭的管教紛爭,然而在華人文化裡,這些建議的使用或表達方式要非常藝術化,要有很高的人際智慧,否則很容易引來「不孝」的指責和反擊,尤其中國媳婦的角色要比美國媳婦難為許多。
其次是「問題解決導向」的問題:這本書囊括四十幾種以上常見、典型的教養問題,並一一給予具體建議或處方策略。這對遇到教養困難的父母而言極為實用,但對沒有孩子的父母而言,可能會暗示「孩子簡直像一個小魔鬼」的印象。其實,孩子如果在「愛與邏輯」的氣氛下成長,一定會非常健康、可愛、講理、自主、負責。這本書蒐集了一大堆問題,只因為它是一本「問題解決導向」的書籍。
培養小孩的責任感》很清楚的指出:沒有節制的愛,會產生很多問題小孩;要培養小孩的責任感,不是用嘴巴說「你要有責任感」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則、示範負責任的行為;要使用積極思考的語言、選擇適當的時機說話、提供合理的選擇、要求孩子思考、安排自然後果等。
這些策略稍加修飾,其實就是基本的人際智慧。書中舉了一個很妙的比喻:當老闆做蠢事時,我們總是能夠在不傷害老闆面子、人格或自尊的情況下,巧妙地糾正老闆的行為。有孩子者,亦若是。
(本文作者為政大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 [2019年9月][荔枝角]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 父母效能訓練 課程    (2019 年 9 月份 )周二荔枝角廣東話班 父母效能訓練 (P.E.T.) 是現時全球首屈一指的親子育兒課程。 P.E.T. 是由屢獲殊榮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