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讓每個孩子都有與父母獨立相處的時間


來源

http://www.spicemami.com/thread-30398-1-1.html

當你有多個子女之後,必須要明白一件事情——無所謂兩個孩子年齡的差距有多少、外貌有多像、或者是雙胞胎。但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沒有兩顆雞蛋是一樣的,也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有獨立的世界,即使他們是親兄弟姐妹、甚至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長相完全一樣,不熟的人都分辨不出是老大還是老二,即使是這樣你也必須明白:如果你有兩個孩子,你會發現一件很神奇的事就是他們的性格一定是一個往左走,一個往右走,這個是遺傳學的一個規律。

  生物進化當中,每一個生物為了突出自己的個性,必須要保證在兄弟姐妹之間他是獨特的,因為擁有這種獨特性,所以他才會有自己的某種優勢,在某一塊地方他有自己的長板。

  所以不要拿老大的優點去要求老二,也不可能用老二的優點去要求老大。你一定要允許百花齊放,他們各有千秋。


  舉例:比如你家老大特別陽光開朗,老二可能就比較內向沉靜。你看一個開朗的孩子和一個寧靜的孩子,他們各有優點。沒有說今天社會只需要開朗的人,大家都開朗、明媚,不一定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芳香和屬於自己的綻放,所以你一定要理解這點。你不可能讓你的孩子們如出一轍、一模一樣,絕不可能。

  所以你只要放下這個要求,你要允許他們各有各的短長,永遠不要拿一個人的優點去比另外一個人的缺點。

  讓孩子們也看到,每一個人都各自有自己的優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都絕對的優秀。需要讓他們明白不會因為自己的某塊短板而使整個世界失色。你說你有短板比不過哥哥或者弟弟;同樣的也有長板是別人無法和你相比的。孩子就會得到更加客觀的一個概念,他們學會更加全面地認識人生,而不是鑽在一兩個牛角尖裡。

  所以當老大和老二的性格是南轅北轍的時候,你作為家長其實真正需要的一種能力就是包容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爺爺奶奶輩或者是我們的太爺爺、太奶奶輩,他們當中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裡面總是能遇到那種特別豁達的老人,為什麼?因為他們孩子生的多。

  假如說你今天也有機會生十個孩子,你徹底對孩子都不執著了。因為你真的是會領悟到每一個孩子有他的天地,就是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老天爺讓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會賦予他某種天賦,或者某種價值。

  如果你的兩個孩子,一個你覺得特別好,好到沒缺點;另外一個孩子你就覺得特別差,差到沒有優點,這個真是很幼稚的看法。從今天開始一定要擺正,要明白他們各有千秋,沒有必要和彼此相比。

  兄弟姐妹之間,一旦去除了這種比較的癮,比較的心態,他們之間就特別地自由,他們每一個人就特別擁有屬於自己的自信,當對方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出色的時候,他就不會出現嫉妒之心,那種怨恨之心,所以就幫助他們兄弟姐妹關係剛起步的時候就處於一個非常好的起點上。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拖拉和任性是孩子無助的表現】

612年齡階段,是孩子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最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時期。父母反映(確切的是母親在反映)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拉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為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著我們父母的行為方式。
  
拖拉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軟硬兩種形式
  
「拖拉」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拗。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著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拉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
  
拖拉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
  
就是看起來很拖拉的孩子,其實是在用拖拉的手段,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的那樣做!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拗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孩子的拖拉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拉來表現。
  
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心是無助的
  
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來表達。
  
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為背後的無意識語言在「我鬥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
  
拖拉的資訊裡,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資訊裡,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拖拉、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拖拉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為模式: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觀、高期望、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為的負責任能力。
  
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
  
所以,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孩子的行為表現。要改變孩子的拖拉與任性,父母要先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
  
強大的動力來自強烈的欲望讓您的孩子發揮無限潛力
  
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成長性動機則是越得到滿足越強烈。
  
當今社會,對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家庭都是能做得到的,而相對在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教育方面,我們的教育卻顯得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高層次的需求都是在家長的強迫下得到滿足的。例如,有些孩子從小就開始每天輾轉於心算、跆拳道、美術、音樂、英語等各種課外輔導班之間,如果在此過程中遭到挫折孩子就容易失去欲望,不再向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
  
真正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不是靠別人的強迫做到的,而要靠孩子自己給自己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這需要父母、老師,及其他周圍環境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和發他們的強烈欲望。
  
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言: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只能起到協助作用,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幫助自己。

如果他有強烈的意願,他真的是願意去,方法是無限的。孩子們是很聰明的,只要他們想做(want to do),怎樣做(how to do)他們自己是可以找到辦法的。

其實孩子沒有辦法事事成為第一,不管是學業上還是興趣上。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有過第一的感覺。這種感覺對他的發展很重要。」
大家說的可能是父母太焦慮我贊同,再補充點「如果孩子確實有些拖拉,父母應該怎麼看待,有什麼對策」吧。

發現拖拉背後的動機

拖拉就像是打噴嚏,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著涼、鼻子過敏、聞了胡椒面、看了一眼太陽,可能需要做些調整,也可能不需要調整,所以關注點只放在拖拉上只會更加陷入問題中。
孩子拖拉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父母先審視一下自己家的具體原因,如果真的有必要解決,就從更深的層次去解決,而不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面。

我能想到拖拉可能的原因和應對策略

1.家庭教育中長期對孩子的事包辦,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安排,因而孩子沒有主見,也不敢有主見,用拖拉的方式和家長對抗,「非暴力,不合作」。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自己的事,孩子才能長大。孩子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可能收穫成功也可能遇到挫折。成功時,他將增強效能感,未來更有勇氣和膽識去品嘗未知。受挫時,他將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建立起情緒管理、自我管理的內部機制。

2.天性使然,正常現象
有的孩子就是天生慢性子。而父母作為成年人,又是爭分奪秒的性格,總覺得「這麼小的事兒你怎麼都做得那麼慢」。如果所謂的拖拉沒有到影響學業和生活的程度,可以儘可能欣賞孩子這一特點有利的一面,比如慢性子說明孩子很謹慎,很認真,有耐心,坐得住。
真的沒必要總是和孩子對抗,試圖把他掰過來。

3.孩子在自我時間管理上能力不足,缺乏方法
而且孩子大腦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比起成年人是有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的。很有可能出現,寫作業時發現文具沒準備好,去拿文具時發現了個好玩的玩具,就玩了起來,不知不覺過了半個小時。回來繼續寫作業,發現有一項作業自己忘了老師的要求,微信上找同學問,然後聊起來了,再刷會朋友圈,又過了半個小時……

可以試著讓孩子用番茄鍾工作法(定時25分鐘不看手機,專註寫作業,寫完再做其他事),我認識一些父母和孩子一起用番茄鍾工作法的,孩子做作業,大人在旁邊安然的讀書而不是一直盯著孩子;開始寫作業前提前準備好文具、弄清楚作業的要求;和孩子約定十點前自己完成作業,十點至上床前的時間他可以自己安排,等等。

4.自我控制能力差
和上面一條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青少年發展階段本來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轉移。可以協助孩子排除環境中容易讓他分心的因素,比如寫作業時把電子產品先收起來,書桌上不擺放無關東西,孩子做作業時父母不要在客廳看電視或閑聊,父母自己也看看書、工作、學習,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5.缺乏自信心、效能感
還有的孩子出現拖延是因為他覺得題目太難,不知如何下手,怕自己做不好出醜等。無意識的把拖延作為一種「防禦」。

尤其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時不給鼓勵,孩子有差錯就大驚小怪的,長此以往容易讓孩子形成謹小慎微、瞻前顧後的心理。父母可以把心態放平穩,協助孩子解決課業上的實際困難,讓學習由淺入深,在孩子有努力表現、獲得進步時,多給正面評價,在孩子犯錯誤時多包容。




來源: (網絡圖片、文章)http://imama.tw/doc122905 《親子王〉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感謝HK01的報導: 媽媽有本親子雙贏的教仔經



全文
http://www.hk01.com/article/145244

受訪的Stephanie 和Sarah都是我的學生,  她們兩位都曾參加過我的其他私人班,我再介紹她們學習P.E.T ,雖然課程較長,但可與其他媽咪一起互動、練習,相比自己睇書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 [2019年9月][荔枝角]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 父母效能訓練 課程    (2019 年 9 月份 )周二荔枝角廣東話班 父母效能訓練 (P.E.T.) 是現時全球首屈一指的親子育兒課程。 P.E.T. 是由屢獲殊榮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