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不願吃飯的背後

「仔仔吃飯慢,吃很少」剛升上一年級男孩的媽媽G 在第一節課上寫下她的育兒煩惱。

「慢」和「很少」都是主觀評價,所以我請她再詳細形容孩子吃多久,吃多少份量才令她不可接受。

她說:「餐餐都是吃超過一個鐘,他真是連半碗也吃不下,其實自小他就是不想吃東西,我已經想盡了辦法,醫生都去檢查過,但都說他身體沒問題。」

「當他不吃飯時,你通常會如何做?」我問。

「我有試過打他、罵他,話他,罰他⋯⋯我都唔想⋯⋯我真係好累⋯⋯特別見到他那麼瘦弱!」 她一臉苦惱。

「他的反應是?」

「喊囉。。我再罵,他就再喊得大聲一點; 有時囉唆他,他就一言不發。我已經苦無方法了!」

生氣的底下
我問: 「那麼你一看見他這樣子時,你有甚麼感受?」
她說: 「生氣、憤怒⋯⋯

「生氣是第二層的情緒,在生氣底下潛藏著更多情緒,你可否試一試找一找。」我著她在感受詞彙表上找,她選了「擔心、焦慮、無助、害怕⋯⋯



原來兒子小時候,她一直帶瘦弱沒有胃口的兒子去醫院作各式各樣的檢查。「我很害怕再經歷那種往醫院跑的頻撲,想起都怕。⋯⋯ 感到她內心充滿焦慮和恐懼,當被恐懼淹沒,就會搖身一變為「憤怒」,而我們也習慣把怒氣指向孩子。

她繼續眉頭深鎖地續說: 「另外他每天 五時多從學校的功輛班回來後,一下校車就會放聲大哭,哭過不停,要拖他下車,我知他是很睏,但他的哭聲震天,可以長達半小時,我一罵他哭得更厲害,還弄到屋苑管理員來查探。」

第一節我們先梳理各自的難題,並了解 P.E.T. 創辦人Thomas Gordon 說:「孩子不是不乖,只是有一個未滿足的需求。」

媽媽第一步要了解的是兒子吃飯慢和放學哭不是不乖,一定是有一個「未滿足需求」。

同學們已偷步熱心地猜度是否菜餚不合胃口,或者是否剛升上小學有壓力等等。

(從這些表面證供看,普遍情況如果媽媽學懂一、二節的積極聆聽,能夠靜下心來探索和令孩子打開心屝,透過調整環境,應該能夠在第五、六節找到源頭,解決這件事。可是我猜錯了。)


開始不打不罵  仍猜不透孩子的需要

第二節,媽媽G 表示她過去一星期都能夠先忍住不馬上責罵或發火,有一天她能夠做到做自己捂著耳朵,等兒子收聲。

到第四節,她分享: 「阿仔下車後都還有哭,但時間己短了和哭聲也不那麼大了,而且阿仔還說媽媽你最近好像不罵我了。不過…..他吃飯還是吃很慢….很慢」「我問他是否不好吃,是否累不想吃,他也不置可否…..

似乎孩子還未願意打開心屝,還未找到孩子的需要。不過,她在課堂上的笑容多了。

這一節我們也學習了幾種「預防衝突和建立關係」的技巧,同學們猜想媽媽G是否可以用「調整環境」這技巧,即不讓兒子參加功課輔導班,早點回家,可能會不那麼累,胃口會好一點,因為大家的預設是孩子的情緒影響食慾,孩子可能需要樂趣、玩得不夠等需要 。我也建議她去看看中醫,因為我女兒三歲前也是對住碗飯哭,不願意吃飯,後來看中醫,是她有條骨歪了,壓住個胃令她沒胃口。

到第六節,媽媽G說其實兒子很喜歡上學,也很喜歡去輔導班,在校車上有睡覺,只是下車被拍醒有情緒而已,不必停功輔班。

不過,雖然她最近看見孩子吃得慢,也改用了「我訊息」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媽媽真是很擔心他吃那麼少,擔心有事要再去醫院,而且有時拖延了,晚上也沒時間說故事,可是兒子也只給她一個無奈的表情。

與另一半的不一致
她又透露多一些:「昨天阿仔吃早餐又吃得慢,我老公又發火罵他,因為我老公非常討厭兒子哭,覺得他很懦弱,但被我老公一罵,我個仔又會哭得更大聲。我自己可以不罵,但我控制不到老公罵個仔,我勸他不要罵,他就會說他小時候也是被罵大的。。」 頓時嘆息聲此起彼落。。陸續聽到「唉,原生家庭。。」。。「不如你老公也來上課!」 「一定唔會啦。。。」

面對與另一半的不一致,我永遠都是說:「先做好自己,我們不能控制他人的行為。」

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

似乎我期望她能夠在第五、六節解決吃飯慢問題的想法落空了,而與另一半不一致的因素可能也添加兒子未願意敞開心屝的壓力,另一個可能是她跟孩子溝通時,未能完全做到跟孩子有連結,即心意相同的境界。

唯有希望她在六、七節,深入探索自己和孩子的需要後,可用第三法找到滿足雙方需求的方法。

這兩節我們教導第三法, 精髓是分辨「解決方法」與「需求」,目前媽媽的解決方法是希望孩子「一個小時內吃完一碗飯」,而孩子的解決方法是「擔天望地,拖延」,Thomas Gordon 博士說 孩子一直持續進行某一個行為,不願意改變一定是要滿足一個很重要的需求,父母這一刻就要針對在解決方法層面的衝突,邀請孩子一起探索背後各自的需要,一起找一個滿足雙方需求的解決方法。

由於我發覺媽媽G和她的兒子都是不太善於表達感受的母子,所以我拿出一些「感受」和「需要」卡進行角色扮演,輔導她回家後如何跟兒子開啓對話。

首先她要先羅列出為何希望兒子一小時內吃完一碗飯的需求,當中除了健康外,還包括安心、休息和陪伴。兒子早吃完飯,她也可以休息和多點時間陪伴他。回家後,她可以透過卡片誠實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然後,我要她做自己的兒子,回想每次吃晚飯時,看見媽媽看著他的反應時的感受,並抽幾張適合的感受卡出來,她抽了「緊張」、「擔心」、「害怕」,然後她眼淚止不住流下來:「他心裡一定很驚,很有壓力⋯⋯」我說:「你到時候就這樣一步一步告訴他你對他感受的理解,然後好奇地引導他,讓他自行抽一張他吃飯慢背後的需要。」



兒子抽了一張。。。需要卡

終於在上第八節,即最後一節前的一天,在群組收到她以下短訊:
   
我試用了第三法,同仔仔傾左半個鐘,試左兩晚食飯都能夠係一個鐘之內食完,仲有時間玩同傾計  佢好多想法係佢唔講我根本唔知

這一節她剪了新髪型,整個人容光煥發似的,

我們都急不待想知兒子抽了甚麼卡:

是── 「幸福」



「阿仔說他很喜歡一家三口,與媽媽和爸爸一起吃飯的幸福感覺。」

全班都被觸動了,大家眼圈都紅了⋯⋯

原來一直以來爸爸都是七時多回家,媽媽因此顧慮孩子要早起,就先讓孩子六時就先食飯,然後洗澡或說故事就睡覺,

孩子為了滿足一家三口能夠一起吃飯的幸福感,於是就採取「拖延」的方法,希望拖到爸爸回來才吃。但媽媽從來不知道,只認為為他不乖,不配合,因此令孩子更不敢說,面對打罵說教,只有用哭或沈默去對抗或保護自己。

謎底揭開後,解決方法就容易得多,就是調整吃飯的規律,媽媽也坦承分享如果等爸爸一起吃,恐怕兒子會不按時上床,但聰明的人兒被聆聽後,馬上為媽媽想好辦法,他說:「媽媽我放學回家後,你可以先給我一些小吃,你去煮飯,我去玩玩具,然後爸爸回來一起吃飯,再洗澡說故事。」

 我大大舒了一口氣,為她感到開心和驕傲,竟然在最後一課她幫助了自己!

「吃飯吃得慢」不是重點,
重點是靜靜地聆聽那背後的需要!

這個案讓我們再一次學懂如何「聆聽」
不要說孩子不乖
他們的需要就是如斯的簡單,
只是我們大人不懂「聽」。

Thomas Gordon 的老師,人本心理學家Carl Rogers 曾過以下這句:



購買感受需要卡: https://www.justfeel.hk/justfeelproduc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 [2019年9月][荔枝角]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 父母效能訓練 課程    (2019 年 9 月份 )周二荔枝角廣東話班 父母效能訓練 (P.E.T.) 是現時全球首屈一指的親子育兒課程。 P.E.T. 是由屢獲殊榮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