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熙來攘往的馬鞍山市中心新港城坐車上山,不用十分鐘,經過馬鞍山郊野公園再上山,就抵達了這已被遺忘的昔日礦村 ── 馬鞍山村──現只餘約20戶居民,但曾有逾萬人定居。
我們參加了這個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青堂開辦的導賞團,一起追溯當日的礦工生活。恩青堂近日在此完成第一期活化工程,讓礦場、村內的學校、教堂等都一一重現大家眼前。
歷史
原來四十年代,此處聚居了一批來自中國北方的難民,在1949年有公司經營礦場,逃到馬鞍山的很多是國民黨士兵、退伍軍人或專業人士,解決了採礦技術難題,把礦鐵輸往日本,耀安村現址就是當年輸出礦鐵的碼頭。直至1976年礦場才結業。許多當年的礦工,出市區謀生時正好趕上香港興建地下鐵路的黃金時期,成了業內的爆破專家。
走訪204礦洞
若然沒有導賞員的帶領,我們是不會知道只須穿越一條野草叢生的小路,就可抵達已荒廢的204礦洞遺址,且知曉旁邊的荒廢石屋就是更亭和儲物室,而204是指礦洞的出入口距離礦洞底有海拔204米高,當時礦工會放鳥兒入礦洞,鳥兒可以飛出來即表示洞內沒有沼氣,可安全入內採礦。
做小礦工尋磁鐵礦
現時仍有不少磁鐵礦散落在礦場遺址周圍,導賞員分配磁石給我們分辨磁鐵礦。小朋友拿著磁石吸引在地上的磁鐵礦,不一會就吸上了, 原來此處是盛產磁鐵礦,而且以同一體積比較,會比一般石頭重。小朋友也可以學習如何篩出磨碎成鐵砂的磁鐵礦。
礦工名牌
導賞團還向每名團友派發一塊昔日礦工使用的膠牌, 我們可學當年的工人寫上自己的姓名,原來以前礦工進入礦洞工作時,把紅色的一面掛在警衛室中,下班時轉回綠色,讓別人知道哪名工人仍在礦洞內,以保安全。
礦村美食
活化工程把教堂部分地方變成礦場主題咖啡室,我們品嚐了當年礦工的日常食品--腐乳饅頭、因為當年來此的工人大多是北方人, 因此引入饅頭此北方食物,再配本地的腐乳,味道也不錯,另外的食物還包括片糖蒸包。
營舍
這個工程也把昔日的信義小學改建成有空調的營舍,牆上還有一篇以往曾在此任教之老師書寫的文章, 呈現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前來此偏僻村落教學的生涯。